竟然在youtube上看完了這部電影。
尤其是看完了拉貝最後的結局,久久不能自己,
體悟到真實的人生比杜撰的故事更傳奇。
他是一個德國人,一個納粹黨,一個會彈鋼琴自娛,會在逃難不忘帶著心愛金絲雀的人。
生活在中國27年,時逢二次大戰,日軍侵華,
任職西門子南京分部,接獲公司調任回國前夕,日軍進入南京。
目睹戰時被屠殺的中國人,毅然決定留下在南京成立國際安全區,
庇護了將近二十萬的中國人。
弔詭的是,他是以德日同盟的名義與日方交涉,
用的是希特勒納粹黨的身份,
同時的歐洲,納粹也正瘋狂地屠殺猶太人。
有人說他如同東方的辛德勒,
一個人的是非與善惡並不能用他隸屬的黨派來決定。
人性與品格在關鍵時刻展現,
他在總公司派員接收公司時,抗議員工被遣散何去何從?
他送心愛妻子上逃難的郵輪後轉身投入戰區。
他在面對英國人道主義醫生言詞譏諷時,選擇幽默。
在安全區因收容士兵違反與日方協定,日軍將血洗安全區前,以肉身阻擋,
機警地在各國公使即將回到南京前,讓日軍停下屠戳,以免日本被貽笑國際。

讓人唏噓的是,他一手規劃的安全區,竟在日本南京政府成立時,
變成日本戰時為免「波及無辜」特地規劃的設計。
而他回到德國,先因與中國關係密切而遭拘捕,
被禁止談論有關在中國的一切事情,日記也被扣留。
戰後他要求放棄納粹黨的身份而一度被同盟國拒絕,
在被人遺忘及窮困潦倒下,1950死於柏林。

我在想,拉貝會後悔嗎?
在選擇不與妻子同時搭船逃難,而承擔國際安全區主席責任之際,
似乎是他命運的轉捩,
當他拯救了那麼多人命,
卻在回到自己祖國時不被認同,
戰後更因納粹的垮臺,他的黨員身份成了無法洗刷的烙痕。
如果我們是拉貝,會如何選擇?
他最後在窮愁潦倒的日子裡想得是什麼?
六十年後,被公開的日記,照見了遲來的公義,
真正的對的事情,只有時間與歷史能昭顯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iresot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