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假期堂哥堂嫂來家裡玩。他們有一對兒女,女兒小三,兒子大班。

小穎很高興,因為有哥哥姐姐可以陪她,雖然是放假日,

她卻起個大早,一醒來第一叫話就問︰芷瑄姐姐呢?

跟平常上學日抗拒賴床完全兩個樣。

堂哥因為工作關係,沒有辦法全家在家,甚至只能六日回家陪小孩,平日吃完晚餐又要回研究室。

所以堂嫂是全職家庭主婦,負責照料家庭和孩子。

三天的連續假日,上小學的芷萱有回家功課,堂嫂要她把作業帶出來,

我們約好,姐姐完成功課就要一起出門去玩。她的功課是一篇作文,要寫「我的○○」(一般就是寫家人)

我看著小學三年級的姪女,一臉不願動筆的樣子。

從媽媽叫她要寫,到她真得拿起筆,大概過了三十分鐘。

台北學校老師的寫作教學是引導式的,我看著那張作文學習單,已經幫孩子分好段落,

每個段落都有引導,例如第一段就引導孩子先描述整體外型,再細寫特徵,第二、三段就是寫互動情形,第四段寫想對這個重要家人說的話。

其實每一段孩子只要想個五句,一篇簡單的作文就完成。

可是姪女從開始寫到完成,大概花了三個小時。

堂嫂坐在旁邊用電腦、手機,小孩則是想不出要寫什麼,所以只好媽媽講一句,孩子寫一句。

過程中還要不斷提醒、催促、糾正錯字及寫字姿勢。

我在旁邊看著,心裡想這真是個痛苦的折磨,對小孩和大人都是。

我就問堂嫂,平常孩子就是這樣寫功課嗎?

不敢想像以後我要怎麼盯小孩寫作業。

堂嫂說,每天放學回家,六點半到七點是小孩看小叮噹的時間,七點到八點他們全家要看新聞。

而往往姐姐都不能在六點半前完成功課,所以姪女常常要寫功課到很晚。

我說,那不能規定沒寫完就不能看卡通嗎?

堂嫂說︰不行,如果姐姐沒寫完不能看,弟弟會抗議,因為弟弟沒有功課,不能因為姐姐而不看。

那隔離呢?我問。

堂嫂說︰家裡房間不夠亮,只能在客廳寫作業。

那七點就趕快寫呢?

堂嫂說不行,堂哥會抗議因為要看新聞,她自己也說為了這個家庭她已經牲犧很多,她至少要為自己爭取每天看一小時新聞。

我聽完後,就沒再問下去,真是家家有本難唸的經。

但是「犧牲」兩個字卻印在我心裡。

我開始問自己,什麼叫犧牲?

從結婚到生孩子,這兩個字從來沒有出現在我腦中,當中有抱怨、疲憊及怨懟,但我都以為一切理所當然。

要怎麼做,才是顧及每個家庭成員的需要的生活模式?(更惶論我夫家是家族觀念很深的)

為了教養,為了孩子,父母的生活品質被壓縮是理所當然的嗎?

而當我必須身兼工作、母親、妻子多重角色時,還有多少可以給自我的空間?

除了名正言順、理所當然的理由,媽媽或爸爸能保有多少自已?

 

理性的我覺得堂嫂應該可以找到更有效率的教養孩子方法,

但是,有效率會更快樂嗎?

如果說媽媽真得很喜歡用手機、上網去分享孩子生活的點滴,那她一定要刻意扮演一絲不苟的虎媽嗎?

可是如果我都完全按照自己的需要,不太管孩子吃不吃飯、閱不閱讀、看不看電視、幾點睡覺,這樣對孩子真得好嗎?

我以前一直以為可以建立家規,

家規是在家庭成員每個人之上的。

關起門來,我們這個小家庭大家都要遵守,

可是規則是用來讓誰方便?拿掉規則,還剩什麼?強調堅持,堅持的核心價值是什麼?

 

最近小穎上幼兒園,拒絕上學是我很頭痛的問題。

明明在幼兒園好好的,但是要出門她就百般不願意。

因為連假後感冒發燒,讓她有機會連續四天不用去,好像之前努力一切白費。

我心急著,如果老二出生,小穎的上學情形又一樣,那要怎麼辦?

這兩天她因為生病,食慾不振,我一開始堅持她還是要自己吃飯,想說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習慣,不能放棄。

可是她老大不願意,口就是不張。

眼看著才一天,她就雙眼深陷,肋骨突出,一副寧可不吃的樣子。

早上,希望她養成規律起床習慣,但怎麼叫就是叫不醒,叫到連我都睡著了。

後來想想,她也不過就是個四歲孩子,生病睡不好,半夜鼻塞、咳嗽,就讓她睡飽再說吧。

結果一睡就到十點。起床後的她果然比較有元氣,也沒有起床的痰音了。

我熱了一些糙米粥,加少許塩巴,問她,要不要媽媽餵妳吃,她高興地點頭說好,

平時早餐吃不到一口的她,竟然整碗吃完。

我其實心裡很掙扎,但卻又很幸福。掙扎的是自己好像打破自己的堅持,幸福的是,其實孩子就是那麼依賴媽媽。

需要的只不過是媽媽多抱一下,多陪一下、多照顧一下。

後來帶她去看中醫,再去上學,到學校已是中午,女兒哭著不願下車,喃喃說著她不要傳染給其他小朋友。

然後又激動地劇烈咳嗽,我說媽媽要上班賺錢,她卻說,賺太多錢怎麼辦?

沒辦法,只好請假,帶她回家。一聽到不用上課,她笑逐開,回家活力十足。

吃午餐後陪她午睡,她高興地說今天可以睡三次。

午睡醒來,她靠在我身旁,握拳用大拇指點點兩下。這是爸爸教她謝謝的意思。

她沒說話,但眼睛是笑的。那一幕讓我異常幸福。

我說,今天休息夠了,明天就可以充滿活力上學了,她說好,但我知道明早又是一場拉据戰。

其實,我自己也有嚴重的分離焦慮,從小就這樣,要離開父母總是會心裡很不舒服,不知道是一種不捨還是牽掛。

結婚後,陪先生回婆家,每要回程,縱使不是自己親生父母,我總是可以感覺到那同樣感覺。

或許女兒是遺傳了我?或是我自己過度看重她分離的焦慮?

我長這樣大都還不能完全自處,那小小孩呢?

當我想到這裡,對她的哭鬧及刻意製造的嘔吐、咳嗽等狀況比較坦然。

還是要勇敢面對吧,用正面的語言看表情跟她一起走過這一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iresot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