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就想看這部片子,可能是之前有看過一些黃信堯的紀錄片,

很好奇一個紀錄片導演如何拍出一部長片,而且還一舉奪得金馬獎、台北電影節這些知名獎項。

利用等孩子補習接送空檔的下午,在家用mod看完了這部影片。

第一個反應,這簡直是鍾孟宏的第四張畫的加長延伸版本。

之前因為修課有機會看到一些影片,我不知道能不能用文藝片或新電影來形容,

早期如侯孝賢,應是最有代表性的人物,而當今承接這樣浪潮的新一代接班人,如賈彰柯、鍾孟宏,

使用類紀錄片的影像敘事,用素人演出,或是功力深厚的實力派配角型人物如、戴立忍、納豆等,

完全靠剪接、編劇、議題、情節創造出觀影的衝擊感、餘韻及既富電影語言又有真實感張力的影像。

如同品味一本敘事濃度高,且情節吸引人的小說。

因為寫過第四張畫的影評,反覆觀片、對情節、角色、配樂、場景有一種熟悉感。

在第四張畫裡弟弟被冷血繼父殺害後,用水泥封屍,棄置消波塊堆中,影片最後,在海浪拍打下,

只有25號的鞋底露出水泥塊,不知何時才會被人發現。

大佛普拉斯中被殺害的女情人應該是被裝進大佛體內再將佛頭裝好封住。

在這兩片當中殺人冷血角色都是戴立忍飾演。

可是不知為什麼看戴立忍演殺人的角色,心中卻生不起對他的憤怒與指責。

我想,這跟影片對人物的塑造有關。看著戴演繼父,在夜市擺攤,無語時在昏暗的燈下抽煙。

會有一種對人生處境無奈的情緒,他變得冷血好像有種脈絡,是很孤獨封閉的人生。

看戴演大佛裡的葛洛伯文創負責人,留學背景,學藝術,造佛像,搞文創,

但為了生意與官商往來,酒色金錢,跟不同的女性發生性關係。我們不會覺得他快樂。

最後失手掐死葉女並想辦法毀屍滅跡,看似冷血。可是當我們每個人置身在他所處的位置時,

當你不可說的祕密掌握在別人手中被威脅時,其實難保我們會做不一樣的事。

兩片一樣出現喪禮、不斷騎腳踏或走路的邊緣人、冷清的醫院、警察、海邊,

我怎麼看都覺得大佛普拉斯有很多鍾孟宏的味道。

如果說劇本是黃信堯寫的,那我覺得他的想法實在和鍾太巧合了,整部片子裡最有味黃信堯味道的,

應該算是旁白,它消解鍾孟宏式黑色美麗哀愁的沉重感,創造了此片的幽默。

這部片的敘事與剪接其實很經典也不難理解,有趣的是利用行事紀錄器的視角去窺視有錢人的 人生。

用夜間守衛、剪破爛當主角,能講出一則暗藏殺機及諷刺真實社會的故事影片,

導演、 編劇、主角、配角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在我心中,林美秀、戴立忍、納豆、游安順、梁赫群、莊益增、吳竹昇、李永豐、脫線,

他們都是在台灣影像界努力耕耘的人,當然音效配樂林生祥、杜篤之也要記上一筆。

認真去研究這些人名子背後的故事,都會有很長一段的不順利及怎麼也不改其對演出或某種境界的揣摩與堅持,

他們人生所鍛練出來的底氣正是這部影片好看與質感的原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iresot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