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蓉老師︰

這幾天因為抱病,沒有即時將心得回饋給您,不好意思。

聽完您的分享,我覺得有些想法釐清了,也有一點點疑問,請您不吝指教。

一、社會科和國文會考到底哪裡不同?

沒有背景知識無法拆解題目(生活經驗、文本外的資訊也很重要)

記憶加上閱讀理解

課本讀透,抓到關鍵字

宜容歸納︰社會科學是科學,事實原則是必備的前提,學會這些事實原則再運動思考邏輯進行因果分析、判斷、解釋。

我的想法︰聽完宜容的分析,我心中因此覺得比較踏實,還是要讓學生精熟記憶知識,然後像解應用問題一樣去破解各種圖表題、文本題、情境題。

 

二、有感的教學是素養的開始(有覺察、有驚訝、有動搖)

1)我好喜歡您分享的「台灣民主國到底是不是獨立國家」的提問,老師提出好問題能看到學生的不同層次能力。

2)透過自由、生命、財產的思辨發現︰

人權的定義非常困難,真實情境和理念是有時背道而馳的。尤其您提到廢死、安樂死議題,主流民意和正式法律的落差,當「啊,原來和我想的不樣」出現時,真正的思索、深度的同理、由衷的好奇才會浮現

3)伊斯蘭文化體驗中,嚴肅面對是關鍵的開始。我看到一個成功的多元文化體活動,重點並不只是異文化本身。體驗者如何回應身邊的人(尤其是成年的師長)對異文化的刻板印象?讓學生練習跟師長溝通也同理師長覺得不舒服感受。我透過這個活動分享,也感受到穆斯林移工在台灣要真正為自己發聲何其困難,更惶論他們要如何在整體以基督教文明為主體的全球化時代裡為自己說話?

4)馬斯洛理論層次和清代移民生活情境應用,再加上「現在的你呢?」提問,很能讓學生從自己的生活出發認識幾百年前的台灣社會,從人的基本需求看,彼時的漢人和現在的你並無太多不同。

5)四個提問,在我們腦中的歷史人物、政治人物、科學家、藝術家。以男性為主的文本也主宰我身為女性的意識。我有很深的感受,要挖掘更多不同時代女性在歷史上的貢獻相對更費力但也更迫切。

 

三、最後我覺得宜蓉很誠實地回應我的提問。我也才霍然發現,所有的改革無法冀望法令一步到位,而是現場的老師一步步的自我改變。我也因為宜蓉分享要喜歡自己,小巨星也會遇到課堂不如預期的失落。我也告訴自己別因為別人的成功而貶低自己的努力,不要忘記每個成功的背後所有的付出與嘗試過的失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iresot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