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完了蔣勳的孤獨六講,他用解剖儒家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觀點,
討論了情慾、語言、暴力、思維、倫理、革命中各個面向的孤獨者
引用了很多小說、散文、歷史、戲劇的例子,勾勒出他想表達的孤獨意義
並不是我們常理所認定的如此理所當然、如此負面
其實在我們未察覺的另一面,孤獨是自我的一部分,
有人選擇將自我隱藏,消融於群體主流當中
有人卻不願意,巨大的叛逆能量,頑固地存在,用眾矢之的的姿態,
不管是傲然輕世或組織行動,還是悄悄紀錄。
那些故事是如此迷人,讓我不能自己,彷彿是未能完成的自己。
我假想每個人 都曾經有過想要完成自我的孤獨感吧(甚至很多的完成是不可告人的)
然後在現實的衝撞或妥協下,這種不可告人或不能實現或不被接受的自我,消失了。
但,在蔣勳的口中筆下,這些羞愧與遺憾變得美麗,變得有存在的價值,
因為他用的不是一般的角度來解釋,而幾乎是反轉既有價值的觀點,
讓人重新去認知那些我似乎是放棄了、放下了的固執。
令人振奮的是,其實追古溯往,有多少思想者、革命者,就是因些而留名,縱使至今他們 都不是主流,
但是那些存在,讓人性孤獨的另一部分有了共鳴、肯定。
這讓我又平靜又快樂。
我整理了他在書中提及的書或戲劇,希望以後逐步把這些作品閱覽,或重讀一遍
這樣作好像是一種儀式,用另一種方式填充未被滿足的缺口。
柏拉圖,對話錄-饗宴
張愛玲,金鎖記
魯迅,狂人日記、藥、吶喊、離婚、在酒樓上、孤獨者、淡淡的淚痕中
沈從文與丁玲、胡也頻
阮籍、嵇康、莊子、向秀-思舊賦
秋瑾自傳(徐錫麟、吳芝瑛)
宋代公案文學-指月錄、景德傳燈錄
紅樓夢、簡愛、牡丹亭,西廂記、世說新語、水滸傳、史記-刺客列傳與遊俠、封神榜
沙特,牆
卡夫卡,蛻變
陳凱歌,黃土地
卡繆,異鄉人、正義之士
馬奎斯,百年孤寂
蔣勳,因為孤獨的緣故、島嶼獨白、新傳說
小王子
羅蘭巴特,明室
夏曼•藍波安,海浪的記憶
陳映真
聶魯達的詩
巴枯寧與克魯泡特金的安那其無政府主義,麵包與自由、一個反叛者的話
托爾斯泰,復活、戰爭與和平
巴金的小說
屈原,九歌、離騷
譚嗣同
六朝佛教壁畫中割肉餵鷹的故事
翟秋白,餓鄉紀程、多餘的話
康德拉,黑暗之心
賈平凹,懷念狼
齊克果,恐懼與顫慄

戲劇與電影
貝克特,等待果陀
小津安二郎,早安
趙氏孤兒
 郵差
佛朗西斯•福特•柯波拉,現代啟示錄
美國電影,教父
京崑劇,盤腸大戰
克里斯多夫•奇士勞斯基,十戒
史丹利•庫布立克,發條桔子
蔡明亮,青少年哪吒
布紐爾,廚娘日記
四郎探母
薛平貴與王寶釧
帕索里尼,美狄亞、十日談、索多瑪的一百二十天
阿莫多瓦,我的母親

我很 認同蔣勳的一句話︰對人性的無知才是使人變壞的原因,因為他不懂得悲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iresot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