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老公看了這部電影,是由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主角蓋爾嘉西亞主演。
說實話,我對這名演員比較有印象的是另一部電影︰你她媽的也是。
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這部片子雖然很紅,我也曾經看過,只知道故事情節,
卻沒有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對於這個演員,我是很喜歡的,拉美男性的頹廢和感性,
當然,他所演出的電影都有對種族和階級不平等的關心。

有點像梁朝偉,在電影中的他總是不像演戲般地在演戲,
相對於國內劇場大師金士傑、李立群,我比較喜歡聽他們說話,倒不愛看他們演戲,
總有那麼一點刻意的感覺,入戲很深,卻不像真實的人生。
蓋爾嘉西亞在電影中總有很多看著窗外凝視、默想的鏡頭,
一方面是導演編劇很厲害,從他看出去的鏡頭帶出精彩撼人的劇情,
但瞬間拉回蓋爾的畫面時,你也不會懷疑那些畫面正是在他凝視的雙眼底下正在思忖的物事。

最近有些時間可以看電影、看書,感覺心靈好像開了一些窗口,
一些想法像氣息呼吸般緩緩地從僵硬的內在流瀉。
既然有一些時間,就寫吧,免得日後再度埋沒於生活時,沒有留下生活的痕跡。

好的電影真得是可以使人低迴再三、自我提問、設身處地種種...
這部電影講得是一群西班牙劇組人員因預算很緊只得移師到南美玻利維亞拍片,
劇組中的導演由蓋爾執演,想要拍一部描述五百年前哥倫布到美洲的電影,
透過哥倫布隨行神職人員角度去看當時殖民者對待當地原住民(也就是後來所稱的印地安人)的剝削與殘酷。
而這也是一部戲中戲,當劇組來到南美時,當地正爆發跨國公司與政府合作開發水源卻壓迫當地原住民生存權利的衝突。
五百年前與五百年後,原住民受壓迫與劣勢的命運如出一轍。
其中一個重要的角色丹尼爾就是劇組在當地選出的一名原住民演員(因為工資便宜),
而他又偏偏正是反對政府與跨國公司開發水源運動的發起者。
唉,光是用文字想要將劇情的線頭釐清就有些不容易,
而此片就在劇組拍片、當地暴動、丹尼爾為劇組拍戲、時而走上街頭抗議,同一時間裡,多頭並行的事件。
在臨演的角色中,丹尼爾是反抗西班牙殖民者的土著領袖;在現代,他又是挺身對抗政經強權的人士,
沒有改變的是他的種族與階級。

蓋爾飾演一心想要將史詩般影片完成的導演,
在拍片過程中,不斷從與丹尼爾及當地人相處中發現剝削依舊。
片子中成群印地安原住民受奴役和賽德克•巴萊一樣悲壯(魏德聖導演好樣地也拍出了台灣的史詩電影)
我們看了於心不忍,但回頭看現實到處都有弱勢受經濟壓迫,
好比最近台灣華隆紡織的工人運動,
好像在資本主義運轉後的世界,錢,才是決定一切的主宰。

這些都是想當然爾道德批判的評論,但不知為何就會寫一下,
論述老寫不出這個範圍真可笑,舖陳了一堆,印證自己才疏學淺。
這部片子最後在我心中留下了問號,
劇組最終沒有拍完影片,蓋爾飾演的導演籌畫了七年,克服了萬難,終於來到南美,
他想留下名留青史的作品,卻無法完成。
但即使作品拍完卻不是完成式,同樣的場景不分古今還在當地、世界不同角落血汗淋漓的上演。
甚至片中另一個男主角,也就是劇組中的製片,也在最後水資源抗爭暴動中,
放下整個劇組,投身去救一名印地安女孩,這也是該劇組無法完成影片的原因之一。
但到底是完成一部鉅著重要,還是眼下你能投身去拯救一個生命重要?
想完整陳述一個人道故事重要,還是就去做一個街頭運動者重要?
我想我們都不是最底層的受剝削者,一方面感動自慚,另一方面也在經濟生活中斤斤計較。
看來再辯證下去也不會有答案,那就活在當下吧!(真鳥的結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iresot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