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才不算是淺閱讀?我指著六歲的薛朴說,譬如他看京劇,
哪會全懂,但分明有著好感;再譬如他們姐弟讀三國演義,
又好比古人幼年讀經,更好比我們童稚時聽大人講古,甚至只是閒話家常;
凡此,都只懵懂,卻有助於小孩開向一個可嚮往之未知。
現今小孩最欠缺的,其實是那一個可嚮往的未知。
他們對這個世界,少了份虛心,因此就失去了興味。

2、二十年來,顯性的臺灣,整天「全球化」,竟日「普世價值」;但同時,
價值之錯亂混淆、社會之光怪陸離,卻年甚一年。如此錯亂混淆,反映在教育,
於是,年輕一代從小習於「多元」價值,高談「與國際接軌」,但同時,卻又日益徬徨、日益心智空洞化。
這樣的徬徨空虛,最後導致了憂鬱...眼下的小孩「聰明伶俐」,似乎什麼都懂。但仔細一看,又覺得少了些什麼。
事實上,他們最欠缺的,不正是一份底氣、一份安穩厚實嗎?......安穩厚實才是重點,文化基因才是根本。

3、匍匐在拜物教,年輕人被調教地異常馴服。他們似乎很有「想法」,
卻極輕易受欺被瞞。他們滿嘴「個性」,實則乖順非常;滿口「叛逆」,卻毫無反抗能量。
他們勇於向父母頂嘴,怯於對流行質疑。資本主義透過種種的流行語彙,滲透他們生活每個角落。

4、儒釋道三家,皆生命之學,皆智慧之學;都是教人清朗,教人自由,教人明白自身之學問。
儒釋道三家,都提醒世人,教育之事,最忌「以盲導盲」;若以自身之無明,「努力」鞭策他人、
「竭誠」鼓舞他人,如此好為人師,看似教育,實則造孽,終究是災難一場。......
教師之首務,是自身清楚、是內心明白。有此清楚明白,對於學生,就是最好示範了;
即使默然無言,都遠勝於糊塗無明的千言與萬語。好的老師,本毋庸多言,....但見語默動靜,自有一番感染力道。

5、文字肇始,禍福未定,我們的祖先不敢有現代人資訊爆炸的沾沾自喜,也不敢因訊息流通而亢奮狂躁。
他們只是無有輕佻,只是感得了成毀之機,因此誠惶誠恐,虔敬以對。有此虔敬,才可吉祥止止。(敬字亭)

6、但是,對大多數尋常人而言,在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曾受益於師長的適度體罰。但凡合度,
不僅維繫了團體該有之秩序,對小孩人格與學習,也是利多於弊;不僅無損於身心健康,
反倒增加了心靈容受度,有此容受,便不易自我中心,更不易性情乖戾。(零體罰與台灣教改)

7、對小孩的原則是︰可勉強,但不能壓,可引領著走,但不要拖著走。
小孩年紀愈大,愈有想法;如果硬壓,反彈就大。當他還小,我們對待他有彈性;
將來青春期時,他的彈性也會出來,不僅對自己,對別人也會有種可呼吸、可轉圜的彈性。
這點很重要,如果我們太嚴格,將來他對自己、對別人,也容易過於嚴苛。很多悲劇都是太認真的人造成的。
認真是好事,但有其臨界點。

8、現今兩岸,均離禮樂「興」的本質甚遠。大陸的主流讀書人,承宋儒遺緒,太過嚴肅,極度緊繃;談事論理,
動輒慷慨激昂,氣憤難平;他們以天下為己任,卻總缺少了沖和之氣,故難有悅樂。
至於台灣,上承晚明文人,旁及小資情調;因此,宴安放逸,美食玩樂,早已大行其道;另則耽溺情欲,
窮究人性幽微,也蔚然成風。最終結果,常常是玩物喪志,難掩蒼白,他們的生命深處,多有一股沉沉的暮氣。(樂P14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iresot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