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擔心當選舉結果出爐,

我以為我認同的客觀、中立(其實是自己以為較正確)的世界會翻轉過來。

然而也就在票數拉鋸明顯變大時,

我以為選了會危害台灣社會那一方的形象頓時就不那麼負面了!

這是怎麼回事?我不知道這當中有多少同情的作用使然,

我卻發現自以為的價值判斷在游移。

隔天一早看到當選者的發言,

被「民主的力量,自由的滋味」這句話吸引,

這有穿透力形容,貼近的是自認為守護民主的心。

搜尋了這句話的同時,也看到了她們競選的廣告。

好笑的是我是大選完才看到廣告︰這個月回家兩次,一次是為國,一次是為家。

沒有黨、沒有候選人,但影像傳達的渲染力好強烈。

youtube右側欄位還有一系相關的影片,小英去哪裡?短而精心的後製。

忽然想起2016年,也是在選出第一位女性總統後,我好奇她是怎麼讓黨敗部復活,

看到那時知名饒舌歌手feat她的歌曲影片。

四年來,她與團隊對影像細膩的操作,以及對視聽族群清楚的界定,

影響著今天的選情。

那我也好奇了另一方如何操作影像,

也搜尋了他的競選廣告︰我現在要出征、我現在要出征......

特徵明確的禿頭、蹲下視察地上的坑洞、

樣版式的廣告已無法滿足閱聽人的胃口。

再找找還有其他可以更多了解他一些的,像小英去哪裡之類的影片嗎?

沒有了,一場總統大選,他與他的團隊及政黨在影像傳播這部份的投入竟然乏善可陳至此?

四年前,她就這樣操作,四年內,他的黨似乎還沒察覺,

時代的語彙已經置換,能說服群眾(或年輕族群)的,不再是大老排排站台,辦辦造勢晚會而已。

我也由此發現,他真得是靠一個潮流及相信他能翻轉的人在參選而己。

所以,他的政黨如果執政,在美學及對影像認知需求更深入的人是無法滿足的,

我也推測其政策也相對不細膩。

然而,能這樣操作形象、用理念在說話的她與其政黨,

究竟骨子裡是左派還是右派?

在資本主義貧富差距拉大的社會現實裡,

看不懂她的影像的人,能受到她的政策眷顧嗎?

我們守護的民主,會不會也是有階級性的民主?

民主,在某種階層人的世界是不存在的?或並非最重要的?

吃的飽的人才有理念?

不禁想起了文革及納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iresot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